嬰幼兒夏日皮膚健康全攻略:4種常見熱天皮膚問題+5個照護要領
2025.06.27
夏季悶熱氣候及戶外活動變多的影響,寶包的皮膚容易出狀況,本來皮膚就不好的,可能會變得更嚴重。以下特別為爸爸媽媽整理夏日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及保健的要訣,希望讓每個寶寶都能擁有健康的好皮膚。
臨床上,嬰兒肌膚問題有八成來自外界刺激。也就是說,寶寶的皮膚問題,大多數是由物理因素、感染或過敏所引起,原因從乾燥、潮溼、衣物過多、出汗多、晒傷、昆蟲叮咬及各種感染都可能發生。
夏日常見的皮膚問題
◼ 晒傷:不只皮膚症狀,嚴重時可能發燒、頭痛
陽光對身體的破壞,可分為急性及慢性,其中,急性破壞就是平日所說的晒傷,皮膚會出現帶紅、疼痛、脫皮、起水泡,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發燒、頭痛等情況。
陽光中的紫外線會破壞皮膚的組織,減慢皮膚的新陳代謝速度,若在嬰兒時受到嚴重持續性的晒傷,更會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,也會形成中老年時的較多皮膚皺紋。
◼ 汗疹(痱子):過度搔抓恐造成細菌感染
不同部位的汗腺導管阻塞,造成的汗疹(痱子)類型也不同,例如,顏色發白的淺表泡疹性白痱子,通常分佈在額頭、頸部、胸背部及手臂內側;紅色小丘疹的紅痱子可融合成片,分佈在臉頸胸部及皮膚皺摺處,有癢感與及灼痛感;更嚴重的,會出現針尖大小的小膿。
汗疹是寶寶常見的夏季皮膚問題,是因為大量且持久的出汗,造成汗管閉塞而引起。汗疹通常在溼熱的夏天容易反覆再發,但發作頻率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。但家長要注意避免寶寶因為癢而去搔抓,導致次發性的溼疹化或細菌、念珠菌感染。
◼ 溼疹:高溫度、高溼度、出汗,加重症狀
溼疹發生80至90%為外因性。小部分的內因性溼疹,主要是異位性皮膚炎,甚至是負面情緒等心理變化所引發。
外因性尤以不當的保養品、塵、花粉等所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為主,其他如物理因素、化學因素、機械外力因素、藥物過敏與食物過敏都可能引起溼疹變化。
罹患溼疹時,皮膚會先發生腫脹、潮紅,接著產生顆粒狀突出的疹子和小水泡,有時水泡破潰造成糜爛,或組織液滲出造成患部溼潤,皮膚顯得肥厚而無彈性。炎熱、溼度及出汗都足以使溼疹在夏季時惡化,而讓寶寶躁動不安及劇烈搔抓。
◼ 昆蟲叮咬:夏日最常見的蟲蟲危機
臺灣地處亞熱帶,是昆蟲成長的最佳溫床。通常皮膚在遭遇叮咬時,會因為昆蟲種類不同,出現不一致的臨床變化,反應也會因個別體質差異而有程度上差別。
|
蚊子 |
叮咬後會有立即性的膨疹和紫紅色的斑點,常在數日內消失,但少數體質過敏的幼兒則可能引起劇烈發炎反應,且紅疹持續較久。 |
|
隱翅蟲 |
是種小昆蟲,喜好棲息在草叢中,主要在夏季出沒,能爬行也能飛行,尤其陰雨或溼熱的天氣最多見。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、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,有灼熱及刺痛感,在24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、膿及潰爛變化,在三至四天後乾涸,並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。 |
|
跳蚤 |
常叮咬寶寶的下肢,引起極癢丘疹或有水皰形成,且常抓到皮膚潰瘍甚至感染,數日後皮疹出現的範圍擴大,且不限被叮咬處,包括衣服覆蓋處也會出現疹子。 |
寶包夏日皮膚保健注意事項
小寶寶的夏季健康保養重點就是-皮膚,平日應保持皮膚的乾燥清爽,出門時則應著重防晒及防蚊。以下這些皮膚保養要領也很重要:
◼ 涼爽環境和適當穿著
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不佳,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,容易造成汗疹和溼疹的惡化。
為了避免寶寶大量流汗,保持環境的舒適涼爽以及空氣通暢就非常重要。平時的衣物應以純棉質、輕薄、吸汗為主,千萬不要包得密不透氣。
文/周怡宏(資深兒科醫師、信誼好好育兒網專欄作家)

